继《泰囧》主创邀请多位影评人探讨“泰囧现象”之后,凤凰网、搜狐娱乐也跟风而上,以论坛的形式召集影评人进行《一代宗师》辩论会。
从电影公映之前看片“试吃”写文章“导读”,到与主创面对面座谈、辩论。在岁末年初商业片最火爆的季节里,一向隐身在媒体背后的影评人突然间也火了一把。
与国外的专业影评人不同,中国的影评人向来低调、沉默,甚至没有形成一批专靠写评论谋生的职业影评人队伍。稿费回报率低和职业地位的尴尬,使影评人时不时陷入收钱当枪手的舆论当中,让其本来就窘迫的群体显得更加暧昧。
事实上,在西方的电影工业体系里,影评作为重要一环,通过分析、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、认识价值、社会意义、镜头语言,不遗余力地推动着电影水平的提高。
早期的影评人,不仅写影评,还直接参与电影创作。1958年—1962年间,法国一共出现了97部处女作。仅是《电影手册》五大影评人就拍了32部电影。这些电影全部实景拍摄,片中主人公是巴黎街头最前卫的年轻人,他们反体制,挑战权威,在庄严的卢浮宫里赛跑,对男女关系无所顾忌……这就是后来影响深远的“新浪潮”。
在中国,影评人也曾有过辉煌。随着80年代电影创作繁荣时代的到来,电影评论队伍也成长和壮大起来。北京和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电影评论学会,对新时期影片、电影美学、电影语言和创作中的问题展开评论和探讨。随着电影热的退烧,影评人也淡出了观众的视线,一度成为电影新闻的点缀或混豆瓣的小圈子。
随着微博、网络水军等现象的出现,作为观影圈中的“意见领袖”,越来越多的影评人开始走向前台,为电影发声。围绕影评人的职业生涯,待遇、社会地位、行业认可等问题同样引起关注,凭借“喜欢”的余力,他们如何抵挡生活,在浮燥的电影和观众面前,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继续写下去?
当影评遇上生活
柏小莲,女,80年生人,2005年于《南方周末》做文化记者。柏小莲说,“我在文字的表达上直觉很好,对于事件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”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渐渐淡于人事交道的消耗,喜欢看书看电影养猫,“和人直接打交道的事情,反倒做不来”。
因为有正职工作,最开始的评论都是利用碎片时间写。柏小莲说,她的评论生涯始于2015年,起初为四到五家杂志与报纸写电影与娱乐专栏,同时给某著名门户网站写应急性的评论。因为有爱看书看电影的底子,渐渐写出了一些口碑,“两年下来,累计写的稿件字数也有10万字”。
因为当记者受报道语言的限制,一些日常的采访稿件,自身观点无法在稿件中得以体现。2016年底,柏小莲选择辞职,专业写影评娱评。
对于辞职写评论,柏小莲称想尝试一下这样的生活。虽然没有正职,但是目前的生活状态是自己想要的,有很多时间做自己的事情,可以和家人在一起,不用出差工作,想一想这些,她说这很值得。
为了补充每天的写稿与阅览量,观影成了她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。“像《007 Skyfall》这种在2016年全球公映的影片,还有2015年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只在香港公映的,我都会自费过去看。”
与大多数写作者不同,柏小莲不喜欢熬夜,早睡早起,她自嘲“健康的生活习惯能保持精力,这样能多写几年”。
“也有不得已的时候”柏小莲说,有时为了工作,什么烂片都要看,甚至被逼着反复去看恐怖片。”为了写电视剧专栏,她每天最少要看一集以上的电视剧,有时候为了写一些新剧,英剧、美剧,没有字幕也要硬着头皮“裸看”。
裸看多是看情节、结构,意思能理出七八分。看多了渐渐对套路,某个领域的生字就比较熟,例如犯罪剧,年代剧,语速比较快的像《神探夏洛克》稍难一点。这样的裸看积累多了,有时也颇丰乐趣,常常看完某个剧等一两天字幕出来重新对照,很有成就感。
一条影评的诞生
与大多数标新立异,制造概念的影评不同,柏小莲喜欢新电影或者话题类评论,语言轻松活泼。“通常报社与网站编辑会提前与我沟通,需要什么样的稿子,要注意几点事项。带着这种要求去看,目的性稍强。”柏小莲说。
她向记者介绍了在香港上映的3D影片《一路向西》的影评写作过程。
当时因为日本导演北野武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明确地表示“3D技术只适合拍三级片”。紧接着情色电影《一路向西》在香港公映。一位媒体的编辑便让她去香港看这部电影,并结合北野武说过的这句话,写一个影评。
看完之后,她回家查证一些资料,比如3D技术的发展、香港曾上映的《肉蒲团》,以及与这部影片之间的关系与来龙去脉。这些工作虽然程序化一点,但是属于目的性较强的一种。
有时柏小莲也会有一些自己看了觉得好的片子想写,比如她去香港看《007 Skyfall》,因为喜欢,回来后她主动向编辑“报题”,认为可以配合《007 Skyfall》全球公映的新闻出一篇稿。柏小莲认为,这是她供稿的另一种形式,这种自发的写作跟其他稿件没太大差别。
“先了解总体范围需要多少字,然后确定观点,一篇文章分成几部分,每一部分要讲什么内容。再细化一点,就是每一部分的关键词关键字。”柏小莲说,她的一篇影评基本按照这个思路写下来。
因为需要给网络媒体提供专栏,柏小莲经常需要“快速反应”。通常上午去香港看片。像《一路向西》,从她所在的深圳湾出发,到香港市中心,花费1到1个半小时,下午看完影片五六点钟返回,到家8点。查资料、构思、行文,晚上11点交稿。遇上春晚、香港金像奖这种节日晚会或凌晨转播节目,熬夜迅速出稿也是必须的。
与柏小莲的经历相似,很久不再给媒体供稿的前影评人张小北表示,以前为媒体写影评,基本是到了截稿前一个小时的时间坐下来,直接完稿。
柏小莲供稿的主要是平面媒体和网络两种。为两种媒体写稿,形式也大不一样。“平媒的读者年龄层次较大,写评论最好有事件叙述,而不是开篇就砸观点,语言表达要稳重。而给网络媒体供稿就需要轻松活泼,尽量使用短句。”